9月27日,2023中國汽車出海(天津)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成功舉辦。
作為2023中國(天津)國際汽車展覽會的重要官方活動,本次論壇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主辦,以“擁抱世界,共創共贏”為主題,匯聚行業精英、企業代表、業界專家、主流媒體,從營銷傳播、技術法規、汽車零部件與運營服務、物流運輸、金融服務、二手車等多維度,對中國汽車全產業鏈如何高質量出海進行了深入探討。論壇現場,參會嘉賓超百人,與會觀眾近千人,氣氛十分熱烈。
在論壇開幕環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發表致辭。王俠表示,中國汽車出海是歷史的必然,對中國、對全世界都是好事。出海的挑戰和機遇都很大,不可盲目樂觀,也不能只追求銷量,而是要學會分散風險,堅持長期主義,用最好的產品、最優的服務、最真的誠意,去滿足全球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天津市商務局二級巡視員侯全軍在致辭中提到,天津作為我國重要的汽車工業生產基地,在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布局上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在著力推動二手車出海方面,天津市堅持部門聯動、市場導向、創新先行、金融護航、質量優先,采取多項有效措施。下一步將打造汽車出海新優勢,培育更多優質企業,共建高質量出海新格局。
如何構建中國汽車高質量出海新格局?
在主題演講環節,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輝強調,中國汽車品牌基本實現了“走出去”,但要想“走上去”,仍面臨著地緣沖突、逆全球化、體系能力有待完善、國際人才不足等挑戰。但即便如此,中國汽車出海也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到2030年至少將有2-3家中國汽車品牌進入世界前十。
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鞏月瓊在演講中表示,益于產業鏈穩定、技術產品和品牌認知的持續提升,中國汽車出海進步巨大。接下來,應進一步提高海外業務體系化運營能力和全要素支持保障能力,加強產業協同能力,提倡公平有序競爭,明確未來5-10年的汽車產業國際化戰略規劃。
立足歐盟反補貼調查的國際背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EDP講席教授、中國市場學會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提出了多個層面的建議。他建議,車企抓緊時間對歐盟反補貼調查做大量深入的聯合研究;產業層面加大溝通和交流,爭取達成共識;就歐盟整體經濟和中國市場之間的關系做工作,形成新的機制和認知。
如何在海外市場構建營銷新能力?
中國汽車制造商近年來“出海”勢頭兇猛,但也面臨著構建營銷新能力的挑戰。藍色光標集團董事長趙文權在演講中提到,出海是中國汽車產業與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必選項,中國汽車出海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會面臨更復雜的挑戰和競爭環境。一方面需要對當地文化、法律和市場環境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跟當地政府、媒體和公眾有效溝通。
藍色光標國際業務We Are Social北亞區CEO林瀚斌特別指出,要想品牌出海成功且長久,還需要汽車企業做到市場全球化、生態比例化和品牌全球化這三件事。市場全球化“走出去”、生態本地化“走進去”以及品牌全球化“走上去”,“三步走”戰略是中國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和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如何講好中國品牌故事?
在汽車出海的大潮中,如何讓世界愛上中國車?如何實現銷量與品牌的同步提升?在以“中國汽車如何在海外市場做好品牌營銷”為主題的頭腦風暴環節,在《汽車觀察》雜志社社長劉小勇的主持下,smart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后副總裁張明霞、蔚來汽車歐洲業務負責人/董事總經理陳晨、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賜靚、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助理羅昊、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戰略創意部主任谷方隆、藍色光標國際業務We Are Social北亞區CEO林瀚斌、谷歌中國大客戶部汽車行業總監朱辰凱等嘉賓深入探討。
張明霞介紹,對于smart而言,在歐洲和在中國講品牌故事的講法是一致的。在汽車行業,品牌不能脫離產品。如果品牌和銷量之間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就需要回過頭來反思諸如“你對品牌的定位是不是反映在產品的定義上?是不是反映在你的渠道上?是不是反映在你的To C的營銷語言上?”等相關問題。
陳晨指出,產品是第一營銷,好的產品是服務的開始,也是建立用戶品牌心智的開始。只有把大營銷做好,品牌才會在當地有生命力,才會有10-15年,甚至更長期的發展。
陳賜靚認為,從中國品牌到世界品牌需要不斷創新,并且需要堅持長期主義。面向海外市場,不一定要把原汁原味的中國哪吒故事講明白,更加多元化的NETA形象才是最重要的。
在羅昊看來,產品力本身就是再好不過的品牌故事:“只有讓To C受眾摸得著、看得見、體驗到的產品是他們真正滿意的,這比任何一個品牌故事都來得更加真切,更加有影響力和觸動力。”
谷方隆指出,在海外市場普及品牌,有很多潤物細無聲的工作要做,媒體應該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做好群眾基礎工作。對品牌來說,在中國和在海外既要講同樣的故事,也要講不一樣的故事。
林瀚斌坦言,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做品牌傳播會面臨很多問題,中國品牌出海要先調研該市場究竟對中國故事有多少了解,如果沒有就不要嘗試,只有塑造符合該市場的品牌形象才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品牌如何通過Google 與用戶建立信任?朱辰凱的觀點是,應在每個階段占領用戶心智。首先,抓住Big Moment 引爆話題。其次,建立有溫度的品牌社區。第三,從用戶的視角來衡量效果,填補用戶需求與品牌產品之間的差距。
二手車如何面對出海新機遇?
國內二手車出口風潮漸起,全球二手車銷售現狀與趨勢如何?二手車出海有哪些新模式和新挑戰?在以“二手車出海”為主題的頭腦風暴環節,在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陳海峰的主持下,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自貿片區工作局局長劉慶良、天津中運車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雪、乒乓科技北區渠道總監張立勇、虹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FO葛芯、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后市場研究室主任王海洋熱烈討論。
劉慶良分析,二手車出口已形成完整的業務鏈條,正在從商用車向新能源車轉變。國家和地方層面頻繁發文推動二手車交易和二手車出口產業發展,釋放出了積極信號,眾多主機廠、經銷商、貿易商及配套服務商紛紛下場,行業關注度持續提升。
二手車未來發展應走向何方?張雪認為:國產車是二手車出口的核心車型,中國車有潛力成為海外市場的核心動能;營銷是國際貿易的核心,二手車出口業務需要通過線上和線下雙渠道開拓;二手車出口要提升自己的產業競爭力。
張立勇介紹,以遍布全球的運營服務網絡、主流國家地區支付牌照和合規資質為依托, PingPong圍繞跨境電商和外貿企業出海的綜合需求,建立了多元化的產品矩陣,可為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合規、安全、便捷的一站式數字化服務。
“中國二手車市場起步晚、存量大,這種規模很難發揮出中國供應鏈優勢,讓中國二手車產業很難享受到出口端紅利。”在葛芯看來,通過數據和運營把這些分散的需求整合起來,進行統一管理、集中采購和集中交付,是促進二手車出口的絕佳方案。
王海洋還強調,我國二手車出口處于起步階段,具有很大發展潛力。中國二手車產業需要持續進行渠道拓展、模式創新、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幫助企業拓展客戶、擴大規模、提高效率,基于二手車出口業務流程搭建一套完整、成熟的二手車出口商業化運營平臺。
如何做好產業鏈協同出海大文章?
當前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現狀如何?零部件與整車出口如何協同?在以“做好汽車零部件出口及產業鏈協同出海的大文章”為主題的頭腦風暴環節,在亞仕龍(ASL)汽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小稚的主持下,摯達科技股份執行總經理曹光宇,億咖通科技銷售、市場及傳播高級副總裁蔡莉莉,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姜勝,采埃孚亞太集團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蘇申,寧德時代海外售后總監付勇,泛華產業投資集團區域戰略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城鎮化促進會數字經濟專委會研究員、社科院兼職研究員劉冰冰各抒己見。
曹光宇認為:“不是所有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和整車品牌都要出海,尤其不能因為國內的內卷,被迫到國外去找活路,到國外去淘金。出海所付出的成本比國內的成本可能會更高,對于成長型的企業,要辯證地看這個問題。”
面對全球不同的地區,當地文化、法律法規和用戶需求都不盡相同,因此在不同地域的生態服務也是有差異的。蔡莉莉認為:“面對全球市場,尤其是貿易政策頻出的背景下,需要不斷地扎根當地、服務當地、在當地研發,帶動當地的就業。”
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上有巨大的機會,憑借新能源技術、價格競爭力和品牌建設,可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贏得更多市場份額和全球認可。姜勝指出,在國際化道路上,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好中國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也要跟當地企業在一起共同成長。
蘇申表示,走出去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應該是一輩子買賣:“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做長期的準備,至少有10-15年清晰的規劃。我們的環境非常動蕩,很難做出長期的機制安排,所以是很大的挑戰。”
在付勇看來,在海外的服務會面臨很多挑戰,所有的企業首先要面臨的就是海外合規問題,無論是整車企業還是供應鏈企業,出海必須把合規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
劉冰冰認為,首先要面臨整零關系的變化,在非市場因素的貿易壁壘的影響下,如果整車出海遇到障礙,就需要有技術、有創新,并且船小好調頭的某些細分領域里的巨頭企業向下整合。只有抱團出海,擺脫單打獨斗式的形態,未來才能增強全球競爭力。
物流如何賦能汽車出口?
在中國品牌汽車出海進程中,都有哪些針對性的外貿和金融政策?港口及航運物流將如何助力汽車出口?在以“如何打造汽車出海高質量支持體系”為主題的全體會議上,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EDP講席教授、中國市場學會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主持下,賽力斯集團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劉利穎,中國外運華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凱,中國交通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招商局汽車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顧江鳴,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運營與營銷管理部副總經理孫柯展開交流。
“中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離不開物流保障體系,如果沒有物流保障體系這個橋梁和大通道,中國汽車也不可能那么順利地走出去。”劉利穎強調,無論是時間還是成本,航運物流都在整個汽車出口業務拓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讓物流助力汽車出口?王凱解答道,一是多種運輸方式的有機結合;二是國內外港口的地面服務;三是豐富的海外資源;四是自主信息系統與金融服務對接。通過這四方面助力中國汽車走出去。
“以貿易為紐帶,協同招商局集團港口、園區、物流、航運和倉儲等,提供供應鏈綜合服務方案,聚力共生支持中國汽車高質量出海。”在談到如何謀劃高質量的汽車出海時,顧江鳴如是說。
目前,中國汽車出口的物流供應鏈最重要的結點資源就是海外碼頭。對此,孫柯認為,要通過頂層設計和優化模式,助力中國汽車走出去。對于汽車業務不能只提供港到港的服務,還要積極構建為中國汽車合規化提供全程物流供應鏈的服務網絡和能力。
汽車出海如何做好風險防控?
中國車企的國際化經營存在哪些風險?又有哪些繞不開的法規門檻?在以“做好汽車出海風險防控”為主題的頭腦風暴環節,在德創未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國際部總經理周曉偉的主持下,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反不正當競爭政策處四級調研員王振、嵐圖汽車海外業務總監高源、北汽福田研究院主任闞文娟、艾克森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明、上海麥唐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海霞、招商局檢測車輛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場中心副主任朱紅巖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王振指出,國際競爭激烈復雜,國際經貿規則深刻變化,市場監管總局將對接高水平國際競爭規則,深度參與國際競爭治理,加強企業合規體系建設,加強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執法,加強商業秘密保護,為企業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
高源強調,出海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把汽車做到合規、做到用戶喜歡。面對苛嚴的歐盟標準,中國車企應從三方面發力:首先,在研發上進行大投入;其次,全口徑規避風險;第三,與當地認證機構和用戶深度溝通。
闞文娟則認為,中國車企出海的合規不止是整車合規,也包括零部件合規。未來,貿易壁壘會給國內車企帶來更多的艱難,希望借助政府部門的力量幫助企業在海外市場解決一些問題。
陳明指出,歐盟新電池法將對我國電池產業產生多種風險。“電池生產再制造將極大地依賴于歐洲本土已使用的廢舊電池,中國企業將還需要向歐洲購買廢舊電池來提煉鋰礦等關鍵原材料,歐盟電池產業將以此再次獲得優勢和主導權。”
孫海霞認為,汽車制造商在產品全生命周期都有義務保證產品的安全與法律、法規的符合性。至于如何把控產品的合規性,孫海霞認為,不僅需要在內部呼吁領導重視并協調更多的資源,也需要向外部尋求更多有經驗的第三方支持。
朱紅巖坦言,對于車企來說,出海檢測認證過程中的風險較多,需從三方面規避風險。首先,需要做好產品定位。第二,要選擇有經驗的檢測和認證公司。第三,要做好后期的抽檢工作。朱紅巖倡議,全行業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如何發掘阿拉伯藍海市場?
阿拉伯地區已經成為中國車企深耕的重點市場,面對全球汽車產業新能源轉型,阿拉伯國家是什么態度?阿拉伯國家汽車市場需求有何潛力與特點?在以“阿拉伯國家的中國機會”為主題的案例分析環節,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副會長趙揚的主持下,奇瑞國際副總經理秦超、東風集團國際公司中東大區營銷總監張健、長城汽車海灣阿拉伯國家(GCC)區域經理張永旺、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銷售支持工程師時玉冬思想交鋒。
秦超介紹,在中東地區,77%的用戶愿意購買新能源汽車,其中50%的用戶愿意購買HEV和BEV產品。過去5年,中東地區給中國車的評價是性價比、質量差、入門級;而現在,中東地區對中國車的評價是科技、智能、設計好、可靠性好,對中國車認可度很高。
張健認為,進入阿拉伯國家市場首先要注意品牌建設。日韓、歐美汽車品牌深入阿拉伯市場多年,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對于中國汽車品牌來說,在做好營銷的同時也一定要講好品牌故事。此外,還要注意語言、宗教等文化差異和當地法律法規和管理方式的差異。
張永旺眼中的中東市場是百萬市場。中東地區經濟發展向好、消費趨于理性、不盲目追求品牌、年輕人多、消費能力強、關注科技和時尚類產品。隨著中東地區能源結構調整趨勢的加強,政府鼓勵外資車企在當地投資建廠,這些趨勢對中國品牌來說非常友好。
時玉冬則表態,中國汽車在出海過程中必須關注國際物流影響,船運價格高企會限制中國汽車出口的發展。他呼吁,中國汽車出海的過程中要打造核心供應鏈保障體系,只有實現中國車企、中國核心船企的共同出海,汽車出口才能實現長足發展。
中國汽車國際戰略專家委員會成立
為了更好地團結國內外各方汽車營銷人才,掌握國際先進的營銷與品牌思想,建立中國汽車國際營銷和品牌重大問題的思想交流、智庫研究平臺,論壇現場,中國汽車貿促會中國汽車國際戰略專家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
接下來,委員會將邀請汽車行業、產業鏈資深專家共同加入,圍繞汽車國際營銷與品牌的相關重大問題,組織開展產業理論與應對戰略研究,推動中國汽車國際化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