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汽車之家E周見,了解汽車行業一周大事件。每年3月,對于汽車產業來說都是公布季度銷量、財報等成績單的重要時刻,今年也不例外,比亞迪、長城汽車、廣汽集團等企業紛紛趕在3月的末尾公布了企業財報,展示了在過去一年是如何應對挑戰,逆勢增長的。與此同時,新勢力最新銷量也相繼出爐,值得關注的是,曾經的新勢力領軍人蔚來,銷量已經落至第五名……本周還有哪些熱點新聞?一起來看看吧。
智能電動車企銷量動態
新勢力3月銷量公布 蔚來排名再下滑
進入4月份后,造車新勢力紛紛公布3月成績單。其中小鵬3月銷量為15414輛,同比增長202%,位列新勢力第一。從具體車型上看,小鵬P7銷量為9183輛;小鵬P5銷量為4398輛;小鵬G3系列銷量為1833輛。
哪吒則以12026輛,同比增長270%的銷量成績位居第二,刷新了歷史月度銷量新高。其中哪吒V(參數|詢價)月銷量8122輛,同比增長153%;哪吒U Pro交付3904輛。理想汽車則以11034輛,同比增長125.2%的成績位列第三。
在新勢力3月銷量表現中,最具看點的無疑是零跑和蔚來。前者3月銷量達到10059輛,首次破萬。而蔚來則“掉隊”至新勢力第五位,3月銷量為9985輛,且并未公布蔚來ES6/EC6/ES8這三款SUV車型具體銷量,剛剛開啟交付的蔚來ET7則貢獻了163輛銷量。
作為首批在交付領域上取得突破性成績的新勢力企業,蔚來的“掉隊”讓人感到既意外,又合理。意外的是在工廠已經完成階段性升級后,其銷量仍然低于外界預期;合理的是蔚來近期的新品上市節奏,ET7和ET5的預售,難免讓部分消費者產生轉單、等待新產品的想法。隨著ET7產能逐漸攀升,ET5正式開啟交付,蔚來能否后來居上,重新奪回榜首,將是今年最大的看點。
特斯拉一季度銷量或再創新高
日前,彭博社公布了一份數據研究報告,其中表明特斯拉今年前三個月的全球交付量預計為30.9萬輛,超出該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創下的30.8萬輛新高。去年同期,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為18.5萬輛,若彭博社預計正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銷量增幅或達到67%。
如今,特斯拉產能布局為:在美國加州組裝Model S、Model X、Model 3和Model Y,在中國上海超級工廠組裝Model 3和Model Y,在德國柏林超級工廠組裝Model Y。此前,馬斯克曾放出過“在未來十年內達到年銷量2000萬輛”的豪言。在汽車工業史上,從未有車企能單獨完成此壯舉,不知道特斯拉的野心能否成真?
法拉第未來收到美國SEC傳票
3月31日,法拉第未來官方表示,公司管理團隊成員和員工最近收到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項與正式調查有關的傳票,以調查該公司向投資者發布的不準確聲明。
此前,因為遭到了做空指控,所以該企業獨立董事曾委托調查委員會就做空報告進行調查,其結果頗為負面,比如FF官方宣稱的1.4萬輛FF 91訂單中,只有數百輛已支付,其余則均處于未支付狀態。此外還有數條對FF不利的結果,比如賈躍亭對于公司管理的參與程度比部分重要投資人代表還高,比如FF的企業文化未能充分重視合規等。
而正是這份調查報告,引來了SEC的傳票,同時也讓法拉第未來現在仍無法公布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及全年財報。今年2月份,法拉第未來首輛準量產車在漢福德工廠下線,創始人賈躍亭曾發文稱“夢想越來越近,成為現實”。不知此番SEC的傳票會對上述夢想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新一波財報出爐 哪家車企最能賺錢?
比亞迪:提升利潤是當下主要問題
3月末,一大批車企相繼提交了2021年財報信息。去年的疫情和芯片短缺為汽車行業帶來了較大挑戰,這種挑戰也體現在了數據當中。
數據顯示,比亞迪在2021年營收達2161.42億,創下歷史性新高。其中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全年營收為1125億元,手機部件、組裝及其他產品營收為864.5億元,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營收為164.7億元。三大業務分別占總收入的52.04%、40%和7.62%。
從銷量上看,2021年比亞迪累計銷量銷量為74.01萬輛。但買車易,賺錢卻難。財報顯示,其歸屬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則只有30.45億元,同比下滑28.08%。
廣汽集團:賺字背后的研發成績
2021年廣汽集團匯總口徑營業總收入4297.55億元,同比增長約8.66%;合并報表營業總收入756.76億元,同比增長19.8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3.55億元,同比增長22.95%。
在財務業績增長的同時,研發投入則成了這份財報的另一個亮點。數據顯示,廣汽集團去年投入51.65億元,聚焦新能源車續航里程、電池安全、充電便利性。其自研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超倍速電池技術、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等都量產應用;車云一體化的“星靈架構”去年已發布;L4自動駕駛開啟常態化測試和示范運營。
長城汽車:高端化和海外業務是亮點
長城汽車2021年全年營業收入1364億元,同比增長32.04%;凈利潤67.3億元,同比增長25.41%。還原股權激勵費用后的凈利潤76.3億,同比增長39.75%;截至2021年12月31日,該企業總資產達1754.1億元,較2020年末增長13.89%;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凈流入353.2億元,同比增長581.61%;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279.1億元,同比增長105.33%。
在這份財報的背后主要有兩大亮點——高端化和海外業務。財報顯示,2021年全年,該企業整體單車平均售價為10.6萬元,同比增長15.02%。這一走勢在進入2022年后愈發明顯,1-2月,長城汽車15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占比提升至15.5%,智能化車型占比提升至88.1%。
而在海外業務上,2021年,長城汽車實現海外售近14萬輛,海外營收161.6億元,營業收入占比達11.85%,同比增長142.24%。
轉型中的傳統車企
大眾推出更加聚焦中國的采購戰略
日前,據官方表示,大眾汽車集團正在采取更加聚焦中國的采購戰略。為進一步推動數字化戰略轉型,該企業首次邀請中國領先科技企業參與集團全球采購,重點合作領域包括數字互聯、智能駕艙、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
大眾汽車集團將基于SSP平臺和CARIAD E3 2.0軟件平臺推出純電動車型,而中國供應商就將參與此項目。據悉,這批車型最早將于2025年于歐洲、北美等地投產。在中國,SSP平臺將被導入至大眾(安徽)。
在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中國的重要性將不再局限于市場、購買力,而是進一步擴展至供應鏈、研發領域。除了上述更加聚焦中國的采購戰略,大眾汽車集團也重新調整了在華研發策略,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大眾集團CARIAD軟件部門在中國的落地。據悉該部門的中國總部將設立在北京,整合原逸駕智能團隊;安徽的CARIAD支隊主要是圍繞著標準軟件和電子架構做車載應用;上海CARIAD支隊專注于自動駕駛;成都的團隊則致力于軟件編程。
行業政策
新交規施行 買分賣分最高罰10萬
4月1日起,公安部新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記分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該管理辦法對買分賣分以及組織他人實施“買分賣分”牟取經濟利益的行為規定了相應的責任:機動車駕駛人請他人代為接受交通違法行為處罰和記分并支付經濟利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所支付經濟利益三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超過五萬元;代替實際機動車駕駛人接受交通違法行為處罰和記分牟取經濟利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違法所得三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超過五萬元,一次記12分;組織他人實施買分賣分牟取經濟利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超過十萬元。
與此同時,該管理辦法按照寬嚴相濟原則整體調整記分分值和記分項目、優化記分梯次并減少一次記滿12分的記分行為。此外,機動車駕駛人在記分達到滿分前,可通過參加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組織的交通安全教育申請在現有累積記分分值中扣減記分。在一個記分周期內累計最高扣減6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事故逃逸、酒駕、買賣分、偽造號牌等情形,是無法通過學習扣減計分的。(更多詳情請點擊《答疑解惑 權威解讀4月1日執行的新交規》)
五部門將聯合推進汽車安全沙盒監管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融合發展,在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衍生出軟件安全、網絡安全、產業供應鏈安全等新型安全問題。帶來了新的風險與質量不確定性,給汽車安全監管帶來了巨大挑戰。
為應對挑戰,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應急部、海關總署五部門于日前聯合發布《關于試行汽車安全沙盒監管制度的通告》,共同啟動汽車安全沙盒監管試點工作。
沙盒監管作為傳統監管方式的有益補充,是一種針對技術創新的柔性監管制度,實際上是為企業提供一個測試平臺和測試周期,在不違反原則性準入標準和監管底線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在不完全掌握產品風險時,自愿開展進一步測試,最大限度地防范產品應用風險。
該制度起源于英國,目前美國、德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金融、汽車、能源等領域積極推進實施。在我國汽車安全領域引入沙盒監管,鼓勵企業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對已經應用在上市車輛上的前沿技術進行深入安全測試,在一定程度上填補標準滯后帶來的監管缺失,有利于監管部門更早地將前沿技術引發的質量安全問題納入監管范圍,更好地保障產品安全底線。
同時,改善監管應對風險的實時性、靈活性,防止監管過嚴對科技創新的抑制,較好地平衡技術創新和安全風險,積極倡導最佳安全實踐,為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繁榮健康、安全有序發展提供了新的監管思路。(文/汽車之家 陳燦)